- · 《亚热带植物科学》数据[04/29]
- · 《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04/29]
- · 亚热带植物科学版面费是[04/29]
- · 《亚热带植物科学》投稿[04/29]
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 国家植物园真美!(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提出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
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提出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副司长周志华指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我国地理跨度极大,地貌和气候多样,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高等植物3.7万种。周志华表示,我国拟建设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将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气候带与植被区划特点、植物物种丰富度、现有植物园发展水平、地方积极性及建设能力等因素,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区域性国家植物园。
国家植物园与普通植物园有哪些不同?为何能承担迁地保护的作用?叶建飞介绍,丰富的物种收集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根本特色,也是国家植物园与其他植物园的主要区别。无论是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还是科学传播和园林园艺展示,都建立在丰富的物种收集基础上。此外,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最坚强支撑。脱离科学研究,就不能了解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生存状态、遗传多样性,就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就会盲目;科学研究也是科学普及的源头活水,脱离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就成了无源之水。
除了迁地保护,科学传播和园林园艺展示也是国家植物园的重要功能。叶建飞表示,国家植物园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植物的了解,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进一步增进人与自然的关系。
周志华指出,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意义重大。一是各国家植物园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我国植物学研究水平;二是实现植物在多地迁地保护,有利于降低因区域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植物物种灭绝风险;三是有利于引领示范全国植物园科学发展,提升我国植物园建设水平,实现各植物园均衡发展;四是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收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珍稀濒危植物,可使国家植物园成为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市民在国家植物园北园观赏郁金香
如何保护?规划收集活植物3万种以上
在国家植物园的标志上,两片叶子图形分别代表水杉、银杏。作为城市绿化最常见的树种,水杉、银杏的野生植株其实非常稀有,均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从稀有到常见,水杉见证着近年来我国迁地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目前,国家植物园南园水杉林、北园樱桃沟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水杉保育林。同时,水杉在全球80多个国家广泛栽培,遍及亚非欧美等大洲。
叶建飞表示,迁地保护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由于威胁植物生存的因素多样、复杂,任何单一的保护方法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近年来,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理念,被日益重视、应用到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中。
王康介绍,20世纪末至今,南北两园在对中国高等植物进行全面的物种编目、野外考察和濒危状况评估工作基础上,重点对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类群开展了活植物收集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先后收集保存了2000余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兰科活植物,并重点对大花杓兰、丁香叶忍冬和百花山葡萄等濒危物种开展了迁地保护工作。
王康表示,以大花杓兰为例,2004年,北京市植物园启动北京地区杓兰属植物的资源调查和保育研究,让濒危物种大花杓兰的种群得到恢复,重新在北京的高山上绽放。2008年,北京市植物园对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杓兰属植物野外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2016年起,北京市植物园保育研究团队前往位于横断山脉的四川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当地兰科植物的保育生物学研究,2019至2020两年间,近地回归大约4000株温带高山兰花幼苗。
“北京市植物园还和青海三江源、吉林长白山、内蒙古额尔古纳等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珍稀濒危兰科植物保育研究和野外回归工作。这是个动态发展的保育项目,每年都有新地区或新种类加入。”王康说。
文章来源:《亚热带植物科学》 网址: http://www.yrdzwkxzzs.cn/zonghexinwen/2022/0505/542.html
上一篇:七星耀龙门 游心山水间
下一篇:科普启蒙环保意识 “小小公民科学家”走进钱江